近几年来,由于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,经济尚未独立的青少年手中的钱罐也相应膨胀,加之各种思潮的冲击,由此而产生的青少年“穿名牌、摆阔气”,花钱大手大脚、毫无计划的现象也相当普遍。因此,学校应该结合工作实际,把艰苦朴素、勤俭理财纳入教育活动中,让青少年接受艰苦奋斗教育,让他们在勤俭节约方面打下坚实的精神道德基础。


  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家长认为,想要让孩子以后要在社会上混好,现在就要舍得投资,反正“这点钱拿得出来”。有的家庭经济并不十分宽裕的家长认为,宁可自己节衣缩食,也不“亏待”孩子,另一方面,他们生怕孩子吃穿不如人而受到歧视从而影响孩子成长,所以尽管内心不情愿,但还是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。


  无论这些家长的心态如何,他们的做法都不明智。因为他们没能替子女做长远打算,没有对子女尽责,没有对社会负责!试想,一个不省人世艰难,不懂得起码节俭理财事务的人,将来怎样面对社会大变革的挑战?拿什么去应付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?哪里去寻找自己的位置而站稳脚跟?


  青少年身心发展处于过度时期,尽管这一时期他们知识不断增多,自我意识不断发展,自主要求不断提高,但他们的心理发展毕竟尚未成熟,分析解决问题往往带有片面性、表面性甚至偏激性。所以,在当今社会畸形的高消费观念的刺激和诱导下,很容易让他们走进误区,这些“不当家不知柴米贵”的青少年,很难凭自身的能力处理好消费的需求和经济条件的矛盾。此时,正确诱导就显得特别重要,因此,老师和家长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对青少年开展勤俭理财教育的责任。


  勤俭理财教育不仅仅是关涉孩子怎样理财的问题,他对孩子艰苦朴素、吃苦耐劳精神的树立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,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因为,当孩子要在一定的经济条件达到合理消费的目的,他就必须克服盲目性而增强自觉性,在物质刺激的诱惑下他必须增强自制力、克服动摇性而树立起坚韧性,这样,在勤俭的理念下、在“花钱”的过程中得到意志锻炼,就能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。


  我们都会说:穷人的孩子早当家。那么我们是否想过,为什么“穷人的孩子”会“早当家”呢?其实许多“穷人的孩子”之所以能“早当家”,就是因为他们自小在环境的影响下,在家长精打细算、勤俭持家的氛围中耳濡目染,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,这些孩子实质上很小就在接受潜意识的勤俭理财教育。


  邓小平同志说:“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,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,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。”青少年将来不仅要养家糊口,而且还肩负着祖国的重任,所以必须尽早对他们进行艰苦朴素、勤俭理财教育。